close

 

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2011年英國皇家文學協會(RSL Jerwood Award)非小說獎得獎作品
一項簡單的中國發明如何包覆整個世界?
在紙的表面上,銘刻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理念。

  來自中國的偉大發明──紙,
  如何影響並改變世界?
  亞歷山大‧孟洛藉由《紙的大歷史》這本書,
  探究紙張引發的人類革命和開創的文明軌跡
  它的力量,絕對不「紙」如此!

  看似輕薄柔軟的紙,是推進歷史的載具,
  也是世界各地劃時代創新與大眾運動所使用的渠道
  它撼動中西,掀起人類革命,改變了世界的樣貌!

  紙在中國漢代的宮廷裡問世,為知識和思想理念的傳播帶來革命性的轉變。在隨後的兩千多年間,紙張讓理念、宗教、哲學和宣傳能更便利地傳播全世界。紙張也是第一個成本夠低廉的書寫介面,它便於攜帶、可以印刷成書本、小冊、傳單和雜誌刊物,能夠被大量製造,並且可以廣泛傳布。紙張使得不同時代、不同群體間學者彼此的持續對話成為可能,他們各自的理念因此得以穿越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建立關係。

  孟洛的《紙的大歷史》一書便是追索紙這項劃時代發明的西傳旅程,故事從佛經譯者開始,他們是紙廣泛傳播到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主要原因。

  《紙的大歷史》敘述了神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如何運用紙張,建立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知識世界,以及那些攜帶紙張、在絲路上絡繹於途的傳教士和貿易商旅。本書也清楚說明了當紙於1276年終於傳至歐洲時,它對於在書案前創造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學者與翻譯家而言,有多麼的不可或缺。

  《紙的大歷史》顧名思義是在追索紙張從發明到發展的歷程,孟洛將本書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紙張在東亞的故事,第二部分為紙張在中亞與中東的發展,而第三部分則為紙張在歐洲的凱旋。藉由《紙的大歷史》,孟洛認為紙張開創了一個新世界,自由思想在其中得以成長茁壯,並且使得從科學到音樂的種種科目因此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紙的時代。現今,紙張仍然圍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它被堆放在書桌上,包裹著食物,攢放在我們的皮夾裡。但是,在這個數位世界,會是紙的時代畫上休止符的時候嗎?這是一個關於一項簡單的中國發明如何包覆我們整個世界的故事,在紙的表面上,銘刻著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理念。

國際各大媒體一致讚譽

  孟洛既身為歐洲歷史學者又是中文學者的專業身分,給予這本書一個廣博的面向,又因為他是一位筆下有鮮明畫面的作家,能以生動的方式述說故事,而更增添光彩。──伊恩‧芬雷森(Iain Finlayson),《泰晤士報》(The Times)

  孟洛是一位熱愛中華文化的作家,學問浩瀚淵博……他探尋造紙術西傳的蹤跡,在印刷術最終讓紙張完成其使命之前,他強調紙張在《古蘭經》流通的過程裡扮演的角色,以及紙張在阿巴斯王朝時期「學問知識大高峰」的地位。──傑森‧史考特-華倫(Jason Scott-Warren),《泰晤士報藝文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優雅呈現之作。──《經濟學人》(Economist)

  孟洛……沒有放過檢閱任何一筆檔案資料,他搜讀所有相關的史籍,探索一切的途徑,不遺漏任何一條哪怕是冷僻的線索,總而言之,蒐羅材料,到了堪稱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程度……本書中談到先知、〈啟示錄〉和《古蘭經》的章節,論述精闢,值得一讀再讀。同樣精彩、而且相當具有睿智見解的,是作者關於禁止和許可所有1680年代、大革命前的法國文字史料出版的段落,以及如讀者所期待的,那世界上頭一次盜版作品的出現……《紙的大歷史》是一本必須寫出來的作品,也是一本讀者必看之作。──《印度電訊報》(Telegraph India)

  流暢可讀……極具知識性……年鑑般的敘事書寫,以史前時代的洞穴炭筆塗鴉開場,最後以數位線上電子報收篇,全書充滿輕快而可喜的研究文字……是一本上乘之作。──約翰‧蘇德蘭(John Sutherland),《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孟洛筆下的這部歷史詳盡而富學術價值,行文相當優美,這是一部關於紙對人類文明帶來驚人衝擊的橫掃千軍之作。──崔斯坦‧杭特(Tristram Hunt)

  引人入勝……充滿洞見……孟洛是一位敏銳而充滿睿智的嚮導。──《四面話語》雜誌網站(Quadrapheme)

  或許紙張會受到揶揄,認為是對樹木的摧殘浪費,在我們這個數位化的世界裡,更是無用的過時之物。但是,孟洛在這部旁徵博引的歷史作品裡提醒我們,紙是世界文化的底層基礎……從伊斯蘭教的各種科學軌跡,到哥白尼於1543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孟洛雄辯滔滔地展示,紙張在將「真理交到讀者手上」這幕大戲裡,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自然》雜誌(Nature)

  孟洛突出了紙張這件事物的角色,因為紙張無處不在,實在太容易受到忽略……這部精緻細微的史書同樣也強調書寫扮演的角色……讓人在迎向數位時代時,仍然對書本的前景抱持著希望。──《雪梨晨間快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孟洛(Alexander Monro)


  曾在劍橋大學與北京修讀中文。曾在《時代》雜誌駐倫敦記者、路透社駐上海特派員,並參與中國朝代歷史《龍位》(The Dragon Throne)及《歷史上的七十次偉大旅程》(The Seventy Great Journeys in History)部分章節撰寫。曾主編兩本遊歷詩選,包括《中國詩選:城市與流放》(China: City and Exile)。

  2010年得到傑伍德文學寫作獎助計畫(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獎金資助,支持《紙的大歷史》寫作,這本書是孟洛的第一本個人作品。現與妻子居住在英國科茨沃爾德(Cotswolds),並以當代中國為主題從事創作。

譯者簡介

廖彥博


  政大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著作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編劇、籌畫。

  譯作有《大清帝國的衰亡》、《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情婦史》、《OK正傳》、《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掙扎的帝國》等書。

目錄

導讀 王舒津
台灣版作者序
第一章 紙張追蹤
第二章 文字始末
第三章 蓄積土壤
第四章 紙張問世
第五章 邊陲之地
第六章 紙張之雨
第七章 紙上生涯
第八章 交棒傳播
第九章 愛書之士
第十章 造書成冊
第十一章 新樂之聲
第十二章 巴格達學問盛世
第十三章 分裂的歐洲
第十四章 譯介歐洲
第十五章 新的對話
第十六章 車載斗量
尾聲 漸褪的蹤跡
謝詞
譯後記 廖彥博
參考書目
 

《經濟學人》書評

  據說,紙是在西元105年,由一位名叫蔡倫的宦官,在中國洛陽供職時發明的。蔡倫以桑樹的樹皮和植物的纖維研磨成漿,然後將其曬乾、鋪成片狀。紙的成本低廉、攜帶方便,而且可供印刷;它重量輕盈、可吸收墨水,而且質地強韌。在隨後幾百年間,紙已經取代了竹簡和絲帛,成為中國書寫文字的載體。

  將近兩千年以後的今日,每年都有超過四億噸的紙張和紙板、報紙、大型紙箱和小香菸紙捲、牆上的廣告傳單和書籍被生產製造出來。本書作者孟洛對於這樣精疲力竭的一一詳述這五花八門的種類並不感興趣,他甚至對紙的用途裡,最重要的一種創發:紙鈔,也同樣沒有詳述的興趣。他宣稱說:「歷史上最有激勵振奮作用的思想理念,已經搭上(紙)表面這班便車了,」實際上等於是將前述這些可堪寫成專書的各種功能,只當成是陪襯的細節。

  孟洛的焦點擺在他知之甚詳的中國。當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還在石碑上銘刻、在羊皮捲上寫字時,中國的讀書人已經在運用紙張了。到了西元四世紀時,中國成了一個紙張的文明,而佛教則成為第一個將經典書寫在紙張上,以向人們傳教的宗教運動。隨著佛教傳播到高麗(今韓國)與日本,造紙術同樣也傳到這些地方。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在751年的怛羅斯之役以後,開始了它向西方傳遞的過程;中國的軍隊在此役中,遭到阿拉伯阿巴斯的軍隊擊敗。中國的俘虜教導阿拉伯人造紙技術,到了795年時,巴格達有了一座造紙廠。在九世紀時,《古蘭經》一般已經以紙張傳抄,而不是寫在羊皮捲上了。

  在歐洲,紙張的運用隨著1439年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術而有了大幅躍進;印刷機成了強大的馬達引擎,造就了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各種文化思想、宗教和科學革命。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版《聖經》是第一本暢銷書籍。人權的概念透過書籍傳播;大眾傳播藉由報紙而得以達成。活版印刷術的發明,更加證明了蔡倫在一千三百餘年前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這使得孟洛得以在本書裡主張,紙的發明比起諸如電力、盤尼西林、玻璃或內燃機之類的創發,來得更加重要。

  從紙鈔到盥洗室使用的廁紙(中國自八世紀開始使用),紙張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也使得理念思想的傳播更為便利。它的用處在這部歷史當中,更值得大書特書。另外一方面,電腦和網路的出現,構成了紙張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像孟洛這樣優雅追索紙的大歷史的書籍,終有一天會成為明日的陳跡。

導讀(節錄)

  二○○八年北京奧運,中國重回世界舞台,迫不及待且雄心壯志地向全球展現自身文化,令人目眩神迷的文房四寶、竹簡論語與舞動的卷軸展演的,不僅是一個崇尚書寫與紙張的歷史文明,更隱晦地指出此文明自竹簡邁向紙張的軌跡。紙張作為書寫的平面與文字的載體,在數位發達的今日,顯得有些過時甚至岌岌可危。然而也拜科技之賜,這個圍繞紙張發展的文明及紙張本身,才能被展演至全世界的觀眾面前。這樣一個拗口迂迴的邏輯,與此番展演所聯繫的歷史、文明與全球,被《紙的大歷史》這本書的作者以一種更戀物、更懷舊、更宏觀也更鉅細靡遺的方式呈現出來。

  本書的作者孟洛,在劍橋大學與北京研讀中文,對於中國歷史與紙張的熱愛在本書中表露無遺。在語言與文字的巴別塔中,作者試圖以紙張為媒介,黏合出一個世界性的文明地圖。或許是作者身上流竄著大英帝國的血液,因此關於紙張與發明者的故事,作者以一種世界帝國般的宏觀視野,熱烈繾綣地回望著一個遠方的文明;並以一種達爾文進化論式的視角,讓紙張從中國到全球的傳遞過程,緊緊呼應著世界文明的進程。紙張的傳奇,雖然自東亞發軔,得經由西方的認證才能完成。

  本書第一章便是以馬可‧波羅(Marco Polo)拉開序幕,《馬可波羅行記》中描述的元帝國,每天有一千輛馬車將白銀往京城裡送,並且擁有鍊金術般的紙鈔製造法。紙張在元帝國不只握有財富的象徵,也握有統治的權柄。此一橫跨歐亞的帝國靠著撰寫中文、藏文、波斯文與蒙古文等各種語言的敕命律令,治理著轄下幅員廣闊的疆域。馬上民族的驍勇善戰只能征服,得是紙張才能砌起一個帝國。這一切或許都要感謝千年前的蔡倫。

  《紙的大歷史》顧名思義是在追索紙張從發明到發展的歷程,作者將本書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紙張在東亞的故事,第二部分為紙張在中亞與中東的發展,而第三部分則為紙張在歐洲的凱旋。紙張的產生先決得是文字書寫的需求提升,並且讓紙張之前的書寫媒介屈居下風。因此,蘇美的楔形文字、埃及與中國的象形文字,以及其後衍生的語言巴別塔,為紙張的出現築建了舞台;而蘇美泥版的厚重、埃及莎草紙的脆弱,與中國甲骨青銅竹簡的不食人間煙火,則預告著紙張的登場。西元一世紀,皇帝命宦官蔡倫為皇家藏書閣整理圖書,為尋求更好的書寫材質以便詳加記錄藏書,蔡倫浸漬植物纖維來磨成紙漿,此番程序研發出來的紙張製作快速且易於使用。鄧太后青睞的這種「蔡侯紙」取代過去神祕又尊貴的青銅與竹簡等書寫載體,進入官僚體系與知識階層。竹簡成就了先秦的聖哲經典,卻也因為亂世中的散佚而遺失了經典。紙張的便宜、大量、易於攜帶與書寫自由,不僅能縫補秦朝焚書坑儒的傷痕,更打開了漢朝經典詮釋的話匣子。紙張的柔韌與親民性格更預示了隨後中國歷史的走向:一個書法的文明與佛教的興盛。

  人稱書聖的王羲之,開啟了中國書法文明的璀璨篇章,據悉王羲之是從對天鵝彎下脖頸的觀察當中悟出運筆揮毫的技法。可想而知,承繼王羲之遺澤的中國書法,自當飽含生機氣韻與流暢優美。紙張的柔韌賦予中國文字表達情感的可能,更提供中國文人一方仕宦之外,得以吐納天地、揮毫己懷的自由空間。另一方面,紙張的親民性格則使其德澤遠及邊陲之地,如敦煌藏經洞所見證的。二十世紀初西方考古隊絡繹不絕地進入中國西北之境尋寶,讓此地數以千計的佛教石窟重見天日。其中,敦煌藏經洞中總數超過四萬兩千卷的手抄經卷,尤其驚為天人。

  藏經洞中四萬多件的卷軸,幾乎全是紙張,佛教經文即占了五分之四。紙張書寫出一個佛教盛世,與一個靠文字與紙張便可得渡的信仰。抄錄經文、保存經文與供奉經文皆是功德,簡單重複的梵唄唱頌,亦可取代艱深晦澀的經文讀講。紙張成為佛教渡化眾生的信使,隨者佛陀的恩澤雨露灑向日、韓與越南諸國。韓紙、日紙相繼問世,紙張在這些國度不僅披上炫目的金銀華裳,更催化了在地文字的產生。

  藏經洞中的經卷不僅數量龐大,使用的語言更高達二十幾種,漢文、藏文、梵文、波斯文、粟特文、回鶻文……,絮絮叨叨唱和出一個紙張譜出的大唐盛世。藏經洞如一個時光隧道,我們得以望而遙想各國僧侶、各式人種與奇珍異獸不絕於途的大唐盛世。在這一個盛朝底下,紙張進得了上層菁英的書閣,也出得了眾聲鼎沸的市肆;紙張承載得起聖哲的智慧、經典的重量、文人的情思、庶民的救贖與異國的旅程。如同唐朝的詩人白居易,藉著紙張,他可以文思泉湧成一名詩人,也可以經世濟民如一介儒家聖哲,亦可以抄錄謄寫如一佛門弟子。紙張至此,在東亞的故事即將告一段落。

  藏經洞向我們預示了紙張即將開啟的世界旅程,而《馬可波羅行記》的出版,則證明紙張的旅程至少在相當於中國的元朝時已然在歐洲落腳生根。《馬可波羅行記》出版問世後二十年間,便出現另五種不同語言的新編版本。藉由紙張,馬可‧波羅筆下那個物資豐饒的帝國,讓西方心神嚮往,觸發之後的航海大發現,西方終於征服了世界。紙張在東亞統治帝國、書寫帝國,而最終在西方完成了它的世界霸權。而這個紙張霸權能夠環遊世界,還得仰賴《一千零一夜》的魔法地毯助其一臂之力。

  如果說,紙張在東亞幫助佛陀普渡眾生的方式,是不斷地抄寫經文,那麼紙張在中亞成全阿拉拿下天下的方式,便是為《古蘭經》描繪美麗的扉頁。

  紙張在唐朝已經遍布朝廷、士大夫、詩文、宗教與貿易市場,迎來了它在中國發展的巔峰。與此同時,不斷擴張的大唐版圖也在怛羅斯河畔與大食帝國(阿巴斯王朝的伊斯蘭哈里發帝國)短兵相接,大食帝國的軍隊在怛羅斯之役後所帶回的俘虜,將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了中亞,紙張由東亞往全世界的交棒傳播正式開始。

  怛羅斯河流經之處,自古為商旅絡繹不絕的絲路。遠方物品經此輾轉買賣,異國風情的妝點,將能輕易為其標上奇珍與昂貴。相傳白居易為胡人之後,而胡服、胡服與胡毒,迄今仍是大唐電影《通天帝國》的吸睛之處。中國書籍在畏兀兒胡人手中自然也搖身成為神聖而充滿魅力的事物,即便以游牧為傳統的畏兀兒人大多不識字。然而,畏兀兒人在西域所建立的回鶻王廷尊摩尼教為國教,此一追求書籍之美的宗教,替畏兀兒在紙張西傳的故事中占了一席之地。

  摩尼親自撰寫經文,因此摩尼教打從一開始便視書寫為極端神聖之事。摩尼教將書寫等同於靈魂,優美的字體必來自潔淨的靈魂。隨著驚人的傳播速度,摩尼教東至中國境內、西至北非,成為第一個世界性的宗教。遠比語言更能溝通世界的圖像便成為摩尼教經書的重心,因此,顏色、圖畫、幾何線條與花卉藤蔓爬上宗教的扉頁,藝術找到了救贖之處。摩尼教的美在中亞花繁葉茂,或許得力於早先在此地撒下種子的波斯。

  伊斯蘭隨後強勢地征服了中亞十數個世紀,繁忙的貿易與遷徙自古為此地匯聚的多元文化,並沒有因此銷聲匿跡。縱使此地分歧龐雜的語言與文字,促使穆罕默德的女婿為了成就一個團結的帝國,而將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版本定於一尊。然而,中國的繪色、摩尼教的裝飾技法,以及受到影響的波斯細密畫,仍持續不懈地令《古蘭經》更加璀璨奪目。《古蘭經》上作者與繪者皆能留名,這樣的雙署名昭告著日後伊斯蘭經文與藝術共生的特質。當蒙古的鐵騎踏上這塊土地,興建起無數在陽光下閃耀著青綠光芒的清真寺,是鑲嵌其上的《古蘭經》文令其更加熠熠生輝,幫助起草設計的則是紙張。

  隨著真主的神力日益遠播,《古蘭經》的數量也日益增加。伊斯蘭來自一個熱愛吟詠而對文字冷漠的民族,而最終這個宗教所締造的哈里發帝國,其統治基礎卻是一本仰賴紙張的經書。

王舒津(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版作者序

  我在二十出頭的年紀時,曾經騎著馬、搭乘吉普車遍遊蒙古。這裡一片壯闊景色,而圍籬、道路和房屋,這些尋常的文明印記,在此毫無蹤跡。在離開以前,我已經在地圖上標記出所有和成吉思汗有關聯的地方,特別是他青年時期和早年崛起時經歷之處。

  我到斡離(Onon)河去旅行,這裡是成吉思汗出生長大的地方。我跟隨他的人生進程,看著他逃離殺父仇人的追捕,充當馬賊直到有朝一日崛起於草原,在蒙古各部的一次大盟會上,升起氂牛尾製成的帥旗。

  他完全沒有接受過教育,在各個定居文明的堂皇威嚴面前卻顯得毫無畏懼。然而這位有史以來最大帝國的創立者很快就發現,在以紙張施行統治時,帝國運作方能臻於至善。

  在此時紙張已經遍及亞洲多數地方,但是它在十三世紀的歐洲仍是新奇而無足輕重的物事,還靜待著屬於它的時刻到來。

  我在倫敦長大,說到這座城市,就令人想起那惡名昭著、而且還無休無止批評抨擊這座城市的報業媒體。它們在城市西側的弗列特街發展起來,這裡是舊日倫敦的金融中心。這是一座充滿書籍、雜誌和報刊的城市。我父親會穿著他那件細條紋西裝步行去上班,他一邊讀著舊式寬版《泰晤士報》,一邊還得忙著設法在街衢之中穿行─這可是一項須同時兼顧平衡、節奏和專注力的壯舉。不過,這樣的舉動在一座滿是由律師、詩人和匠師們所寫下、刊印出文字的城市裡,這並不是罕見的事情。

  這本書說的就是我父親如何能夠讀到手中報紙的故事。它首先在亞洲開場,當中滿是皇帝、狂熱信徒、傳教士、詩人、激進分子、文官公僕、書法家、神學家、宣傳家和清潔工的記載。與其說這是由一群心志堅定的天才譜寫下的記載,不如說是一則關於識字大眾的故事,大眾閱讀的緩慢進展,先從亞洲開始,然後是歐洲,最終遍及全世界。

  而最重要的,這本書說的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書寫平面,成為知識和理念傳遞者的故事。隨著這些思想理念受到更多的人們閱讀,它們在宗教和政治層面上,就受到愈來愈多的人們所信仰秉持。

  即便我們已經減少對紙張的使用,我們的世界仍舊持續見識到它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紙張在多元社會裡的角色,與在由政府宣傳所主導宰制的社會一樣。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一個由紙張所構成的世界裡生活。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9035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3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第二章  文字始末
 
那些紙頁仍然是一片空白,但是卻讓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認為文字就在那裡,由隱形的墨水寫成,吵嚷著要浮出紙面,被人看見。
 
──伏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文學藝術與常識》(The Art of Literature and Commonsense)
 
書寫是紙張的必要條件。回頭看看兩千多年之前,紙的早期歷史,在它還未成為書寫文字的載體以前,看來有如一個更加久遠龐大故事的序曲。以麻布為主要材質製成的中國包裝紙,自西元前二世紀末即存活至今,它是紙張在文字出現以前的遺跡;而當距離中國古都長安(今天稱為西安)三百二十公里遠的放馬灘,出土一張時間標定為西元前二世紀初期的古地圖時,表明了一個紙張的新角色。關於紙張上書寫文字的證據,另有若干可以將時間標定為西元前一世紀後期的例證,但是這些證據的數量相當稀少,而且幾乎都只剩下碎片。
 
馬可‧波羅記載道,早在紙張經由人們努力嘗試後,被用來當作書寫的平面以前,中國人將紙張拿來做風箏(風箏在當時被稱為「紙鳶」),運用紙張來發送軍情信號、做為窗紙和裝飾之用。
 
要是沒有書寫這項功能,紙張的成就雖然不會那麼光輝璀璨,卻也能有相當豐碩的成果,不過,當我們回顧紙張初始使用那蹣跚的起步時,我們就如同坐在書桌前的納博科夫一樣:對著一張空白的紙頁,確信隱匿在紙面之下的文字,終將浮出紙面,被人看見。因此,書寫的問世是紙張「史前史」的一部分,這個「史前史」是紙張其中一項角色的背景因素,而這項角色將能改造世界。而書寫則是人類的各種發明裡,最為奇特、也最巧妙的一項,因為它保存了最是轉瞬即逝的事物:話語。
 
畢竟,話語是人們彼此間包裝自身理念與經驗的方式。而話語做為一種溝通工具,自然是有缺陷的;作家福婁拜(Gustave Flaubert)寫道,人們的言語「只像走江湖賣藝人耍猴戲時敲打的破鑼,哪能妄想感動天上的星辰呢?」可是,這種遲笨而缺點多多的工具,仍是我們所擁有最為通用的溝通方式;語言仍然是溝通交流時使用的貨幣。它將我們的思緒和經驗從歷史長河裡搶救出來,再存活一小段時間。
 

 

 

 

... 摘要◎阿里經濟體疫情場景:獨此一味 ◎一個「新基建」的使命 ◎為什麼又是老順 許多企業都在參與抗疫,並捕捉著疫後各種商機。而就整個體系而言,全球範圍,可能都比不上阿里經濟體。 這跟責任、洞察力有關,但更有決策效率、響應力、組織力、執行力的差異。 此刻,我們就以最新案例阿里集團雙H戰略一翼——阿里健康(00241.HK,下稱「阿里健康」)為例,看看這一邏輯。 昨日,這家香港上市公司公布稱,已委任朱順炎擔任董事會主席、CEO及執行董事。原董事會主席與提名委員會主席吳泳銘將辭去兩職,但將繼續擔任非執行董事及薪酬委員會成員。原CEO與上市公司授權代表之一沈滌凡亦辭去原職,回歸阿里集團。 公告強調,期望朱順炎(花名:老順)為阿里健康帶來更多創新思維,助力加速整體社會醫療領域的數字化「新基建」。 顯然,組織架構基本背景幾乎無需解釋。疫情期激活了很多機會,但最直接、最緊迫、未來可能變革最劇的領域,應是與網際網路及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醫療健康業。阿里健康管理層更迭,就是在組織與領導力層面做出的匹配。 阿里經濟體疫情場景:獨此一味 此刻的武漢、湖北、中國乃至全球,已是一個無可取代的巨大場景。此刻,行業角逐的動向,就是看誰能更深更廣參與其中,然後看誰能將一種完整的平臺化能力沉澱為疫laosh後社會化服務的尋常。 阿里幾乎舉整個生態之力參與,每個層面、單元都有呈現。公開傳播的信息很多,這裡只簡單總結它三個層面的策略: 一是快速、有力的整體救援機制,也包括初期物資調配、資金援助。 1月20日,阿里集團就確立了抗疫救援策略,面向全球整合物資配送。最初幾天,淘系、菜鳥、阿里健康、餓了麼、盒馬等都有非常迅速的服務承諾。可以視為新零售的響應。隨後集團、馬雲及基金會捐助,激發了更多公益力量。這是初期整體組織力與應對機制。 二是整個經濟體各單元基於業務邏輯的參與。 涉及基礎設施、前沿技術、工具、解決方案,並快速協同,逐漸合攏成為一體化、一站式的平臺化服務,為後續整個場景的建構,奠定了基礎。 比如阿里健康與兄弟單元的協同:1月24日聯合支付寶、淘寶上線在線義診;2月6日在淘寶App上線「買藥不出門」;2月16日發布「湖北慢病找藥倡議書」,找尋「救命藥」;比如支付寶與阿里雲的協同也很密集:1月29日,阿里雲免費開放AI算力;2月7日,釘釘與支付寶上線綠碼;2月10日晚,響應民政部要求,阿里雲推出社區智能防疫小程序,可在線完成居民出入登記、健康打卡、疫情通知等工作;11日,杭州健康碼上線;15日,支付寶、阿里雲研發全國「健康碼」,隨後支付寶小程序上線…… 三是社交化、媒體化運作,包括資訊、輿情、入口諮詢、心理輔導、科普等服務。 這部分有利於信息傳播、消除焦慮、建立信任,並持續形成心理認同。比如21日~25日,阿里健康先後上線預防指導頁面、疫情實時地圖和闢謠,以及系列科普宣傳內容;27日,「浙里辦」APP上線「浙江省新型肺炎公共服務與管理平臺」,背後有達摩院「智能疫情機器人」;高德地圖新增2300餘發熱門診,覆蓋全國294城5734個發熱門診;新增定點救治醫院,覆蓋307個城市,1991家醫院;阿里健康、支付寶、夸克、天貓精靈開通諸多服務,涉及諮詢、直播以及心理救援等。 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隨著海外疫情加深,阿里集團甚至開始針對全球提供服務。馬雲與基金會則可能是截至目前唯一面向全球疫情嚴重國家施以援手的個人與組織。 ... 當然很多企業參與其中,有真正展現出社會責任感與獨特能力的,也有四處蹭的。2月初,也有人說阿里作秀,但看其中隱含的成本、動員的力量、協同的範疇,恐怕不是什麼組織都能秀或敢秀的。 就整體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傾注的資源及數字化力量說,沒有一家超越阿里經濟體。放眼全球也是如此。這既體現了社會責任,也展現了這個經濟體一整套商業作業系統的能力。許多技術、工具、平臺化方案,包括組織協同,不是臨時具備,它得益於長期積累。 疫情是場危機,帶來許多悲劇與傷痕。但另一面,它通過整個社會層面的協同,完成一場深刻的教育,激活了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的巨大機會。疫情期生成的各種服務,尤其醫療健康領域的解決方案,今日看可能還不夠穩定,卻有望在疫後沉澱為整個社會的尋常,沉澱為一種相對穩定的基礎設施形態。 當局的認知已不同於疫情前。短短兩個月,主管部門已多次發出涉及體制變革、行業發展的政策指引,尤其對網際網路、數字經濟形態的服務表達了殷切期望。「新基建」更是對整個數字形態基礎設施的肯定。這一幕,過去幾年,雖也有指引,卻並未快速落實,壁壘深深,路徑亦不清晰。疫情危機解構了中國政府與民間的許多力量,倒逼出整個社會的創新力,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一個巨大的產業窗口期即將來臨。 一個「新基建」的使命 所以,此刻,再回到阿里健康昨日話題,就能體會更多。這家公司,正通過一場組織架構與領導力升級,努力擔負更大責任,同時為特殊時期及疫後創造新的發展空間,探索新的增長路徑。這種商業意識無可厚非。 不過,仍有兩層話題值得進一步辨析: 1、為什麼阿里健康於經濟體內率先做出關鍵調整? 2、為什麼老順(朱順炎的花名)能夠出線? 第一層,阿里健康的調整,就是阿里經濟體圍繞疫後窗口期推動一輪創新的開始。它將立足「新基建」定位,扮演經濟體一個關鍵的整合與協同平臺角色。 這是當局的政策指引,也是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CEO逍遙子近來一直強調的方向。當然,關於它,熟悉阿里的人大都知道,馬雲對這一版圖的情結。這可是他多次強調的雙H戰略之一。而2016年雲棲大會上拋出的「五新」,我曾在當年第一時間說,它就是阿里集團在那個階段定義出來的新基礎設施的五種要素。 展開論述這部分前,還是需要簡單認識一下阿里健康前世今生。這一版圖成軍,來自當初對中信21世紀的併購。後者那時在醫藥溯源領域有出色積澱,屬於國內唯一一條完整的醫藥大數據鏈條。儘管部分能力一度被相關部門覬覦,仍為阿里奠定大健康版圖基礎。 今日它包括四大業務,即網際網路醫療、智慧醫療、消費醫療、醫藥電商。其中智慧醫療側重數據智能與技術設施維度,也是最初底色;網際網路醫療是個完整、開放的服務平臺,側重的是完整的服務鏈條;消費醫療屬O2O業務,側重醫美、體檢、疫苗、口腔等服務;醫藥電商最直白,屬交易性業務,也是GMV、營收及毛利核心。 整體看,這版圖結構合理,體系完整。但在夸克看來,其實結構遠不穩定,有缺憾。表面上它是國內最大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其實目前更多還是個賣藥的電商。不是說不該發展這塊。相反,這是阿里優勢,需要進一步壯大。只是目前這種業務架構、收入結構,帶有妥協與過渡。因為網際網路醫療、智慧醫療兩塊,有較深壁壘。為了生存,有點規模的同行,幾乎都暫時依靠電商形成財務面支撐。 過去幾年,阿里健康不斷強化這一面。截至目前,兩起涉資最高的併購,都是針對集團旗下天貓醫藥電商單元發起。2015年一起(2018年徹底完成),前不久又一起。這為其奠定了新一輪GMV、營收、毛利基礎。隨著國家處方藥在線銷售鬆動,這塊會進一步壯大,其他競品想超它很難。阿里健康至少可占據規模優勢。但它絕不甘心過度依賴電商吧,這甚至是弱化上市公司競爭力的概念。外界會認為持續依賴母體,缺乏獨立造血能力。其實兩起針對天貓醫藥單元的併購,外界已有爭議。另一塊消費醫療也有過「買買買」。 當然,「新基建」概念下,四塊業務不可或缺。只是,未來真正考驗底層競爭力的,應是網際網路醫療與智慧醫療。因政策與行業壁壘多,兩者速度受限。這是行業通病。至少目前所謂「基礎設施」成色不夠真切。當然也不是否認阿里健康在這兩個維度的耕耘,事實上它不僅有很多點的布局,與深度合作的個案不少,同時也有與地方政府的系統化合作,帶有更大的場景效應,尤其浙江、福建等地。 那麼此刻呢?我想說,疫情期,由於這是危機之下的場景,許多方案與要素的供應,超越了行政指令,甚至成為後者的訴求。我們看到,主管部門兩個月來對於網際網路企業參與抗議發出較高期望。這一情勢之下的應用,應該說是超前的。最近一段,我常常將它與阿里雙11場景比較,後者雖然協同範疇很廣,壓力很大,但整體還是一篇「命題作文」,而疫情危機之下的響應,沒有什麼參照,唯有政府、行業、企業上下同心,尤其對網際網路企業新技術、方案的參與報以信任,才會真正迸發驚人的力量。 上面我們只是簡單羅列了幾條,而疫情期的阿里集團,尤其阿里健康、阿里雲、支付寶、菜鳥以及整個淘系、文娛等幾乎所有單元,都有出色的協同方案。它們展示了一個經濟體多元而深厚的力量。後者來自於阿里20年的積累,幾年來,早已溢出並成為社會化的基礎設施。 疫情場景不可複製,我們不可能渴望這種場景的來臨。它畢竟是一場危機,給我們留下傷痕。但是,這種突發到一個極端情勢的場景,堪稱一種面向整個社會的極端壓力測試。集體的應對,尤其是平臺型的應對,就有巨大的沉澱價值。 此刻的阿里集團,確實必須將它這一周期各單元呈現出來的服務能力、整體協同的服務方案,變成疫後普通的社會化醫療服務設施。這是它背負的責任。 事實上,一些方案即將成為疫後廣泛的應用。消息人士透露,「健康碼」即將在海南普惠落地。 因此,我們說,阿里健康此刻的動作,應該就帶有這種深意。限於公司主體,它雖然並不能直接整合阿里集團旗下其他單元與醫療健康相關的技術、服務,但是阿里經濟體恰恰是它豐裕的基礎。它的四大業務板塊就是建立在經濟體之中。當然背後真正的土壤是中國乃至世界市場。 面對一個即將開啟的窗口期,這裡阿里健康承載的重任。疫情期的組織架構變革,正是這一窗口期的反映,也是阿里集團內部協同時刻。 為什麼又是老順? 讓我們回到第二層話題,也即為什麼此刻老順出線擔負這一重任。當初,他被集團任命為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一號位」時,我曾寫過篇《為什麼是老順?》 現在,為什麼又是老順? ... 表面看,他負責的創新產品事業群,跟阿里健康業務似乎有些距離。他去年剛剛負責這一新業務。而且,看他履歷,似乎沒有直接擔負過上市公司的「一號位」。 阿里健康公告簡要地敘述了老順的履歷,從武漢連續創業到UC到阿里。我曾兩次參加過老順的溝通會,儘管簡短,仍有一些活潑的感受。他是一個有著多年連續成功創業實踐的網際網路老兵,寫過代碼,帶過團隊,親自從0到1完成過商業化實踐。雖然沒有獨立帶出一家上市公司,但若從變現說,都驗證了自身價值,並且成功地融入了更大的生態。老順完整地經歷了傳統IT、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並在UC、阿里媽媽、阿里移動事業群以及今日創新業務事業群驗證了他多元的領導力。他身上有著創業家、企業家、主人翁的精神,至今沒有那種高高在上、遠離戰場的世故與官僚,他的謙虛與張揚,好奇心與方向感、空間感與責任感、啟發性與自收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一次溝通以及後來兩場公開演講中,他相對系統闡述了過去一段激勵創新的方法論。讓人看到了阿里集團生動的另一面。 過去一段,除了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持續湧現富有成長潛力的產品外,UC體系也開始重新呈現出超級入口的氣質。這個業務版圖,因產品、組織體系、文化、地域多元,身上既有阿里味,又有不同的青春面孔,它私下裡被視為阿里的「火種」。 去年年會上,老順透露,他曾跟逍遙子立下軍令狀。雖未具體公布細節,以他在阿里的「五年陳」,應該到了進一步發力時刻。 在此次變身為阿里健康董事長、CEO、執行董事前,老順在阿里集團剛獲得晉級,與蔣凡、昆陽(王磊)等8人從M6/ P11晉升為M7/P12,這高級管理崗位等於資深副總裁。逍遙子在內部信件說,晉升是對過去成績的認可,更意味著面向未來更大責任與擔當,希望晉升的人能以更高要求不斷完善自己,勇於突破創新,帶領團隊為阿里巴巴、社會作出更大貢獻。阿里要求他們在這不尋常的一年做好表率,著眼於客戶價值,善於發現機會,面向未來思考和規劃,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在我們的觀察里,每年3、4月,也就是一個新財年揭幕前,阿里通常會有一輪組織架構調整,顯然在為短中期戰略節奏儲備、發力。 過去幾年,老順幾乎每年都會換崗。過去一年,他除了擔負創新業務事業群總裁,下半年還接替高曉松負責阿里音樂。今日開始擔負阿里健康1號位,於他來說,應該是更高一層的挑戰。因為,阿里健康可是一家上市公司,而且行業屬性、專業屬性都較濃。儘管有阿里集團多個維度的支撐,他必須展示出全新的思維才好。 我個人認為,無論老順擔負一年還是兩年甚至更長,最緊迫的是要通過與阿里集團的協同,奠定「新基建」的架構與形態,包括業務版圖的結構化定位、行業價值鏈與場景的構造、基於數據的產品與平臺的定義,並改造入口端比如APP以及阿里健康與淘寶、支付寶以及創業業務等單元之間的聯通。 老實說,儘管業務架構合理,在我們看來,目前阿里健康APP入口實在粗放,體驗較差。它自身有那麼多資源,UI設計甚至連市面上輕應用的競品APP都不如。更別說複雜的協同了。它浪費阿里經濟體很多資源與空間,也完全無法匹配一家上市公司的品牌形象。 阿里健康急需整體設計與改造,尤其是首頁需要從現有功能型入口、關鍵詞入口走向富媒體形態。這方面,淘寶、UI以及正在變革的支付寶,都可以作為參照。 這恰恰是老順團隊的擅長。 不過,我認為,這個雖然重要,最難的部分仍在於,如何與阿里經濟體尤其擁有大健康服務功能的單元產生協同,並且作為經濟體核心運營的平臺,形成「飛輪效應」。這裡面會涉及相對複雜的組織調整。 我說複雜,可能有人覺得誇張。你只要看老順身兼的角色就能明白: 1、於阿里健康而言,老順的到來也意味著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化。 有人只會看他身兼三個角色,即董事長、CEO、執行董事(其實還有上市公司授權代表身份)。而你只要對比過往,就明白。過去,這三個角色完全分立。加上非執行董事、獨立董事以及各委員會的平衡與監督,整個權力結構民主而分散,非常匹配之前香港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的要求,也更近西方現代企業治理結構。 你可能認為原主席、CEO、執行董事都是阿里系出身(執董出自銀泰),加上阿里掌握一半以上股權比例,應不會失去「阿里味」與運營獨立性。但要考慮到它是境外上市公司,海內外中小股東權益同樣複雜。這種結構弊端遇到大事自然不會有問題,但日常運營恐怕有互相掣肘、影響決策效率之嫌。 我相信,未來一段,他的重心肯定在阿里健康,這有利於強化決策效率,並加速與阿里集團經濟體產生更深的協同。老實說,這是一個緊迫的時刻。 這個周期,阿里倡導造風,不能沿循原有路徑,必須有打破陳規的勇氣與創新力。過去5年多,老順驗證過自己的領導力。此刻的角色轉換,無論於阿里健康、阿里集團還是他本人,都是關鍵的時刻。他必定不會放鬆,應該會為阿里健康注入新的組織文化。 2、老順同時還兼任著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總裁、阿里音樂董事長等角色。 考慮到這一版圖的多樣性、用戶拉新、UC超級入口形態以及國際化,可以判斷,阿里健康的產品設計、品牌形象與營銷策略、國際化拓展應該會有不同的風貌。 但也不容易吧。因為,實際業務還是要落地。在具體產業鏈、實際業務的運營層面,涉及B、C兩端,可能非他擅長。而對手甚多。既有獨立的小巨頭平安好醫生這類,又有已經入場的騰訊、京東、百度。 未來幾個季度,他也將面對投資人,講述阿里健康的新未來。過去3年,這家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經歷了巨大的反轉,從2017年3月的谷底到今年3月初,走出了壯觀的行情。年初市值一度接近2000億港幣。但最近受疫情影響,它也無法迴避風險。 ... 不過正如上面描述,它的商業模式里有不太平衡的部分,電商之外,急需新的驅動力。「新基建」可以說是阿里健康一輪新的增長策略。 而且,恰恰如此,阿里健康才會有更為多元的生機吧。老順特喜歡戰鬥,去年他說,喜歡在一種「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參與競爭。他不是特重視短期績效,創新業務事業群里,出色的產品,他甚至有意抑制著變現的機會。他也不是一個個人英雄主義者,特別重視組織、團隊及文化的激發,尤其相信年輕人。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刻。武漢、湖北的疫情仍未真正消除,全球疫情蔓延還在加劇。但我相信,敢於接手這一版圖,老順一定有他不同的思維。何況他是湖北人,與雷軍同鄉,疫情生髮的危機與巨大的窗口期,之於他,或許有更多特殊而複雜的感受吧。這很可能會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富想像的一個周期。讓我們看他如何按下一個不同領域的數字化加速鍵。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d0LomE3.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4681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南屯恐慌治療有效中醫診所神岡長期頭暈中醫推薦北屯注意力不集中治療中醫
豐原四肢麻痺看什麼科 龍井胸部壓迫感改善中醫診所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中醫診所豐原胃脹治療中醫 霧峰心臟無力感中醫推薦 ptt推薦的中醫診所北屯發燙感中醫推薦 豐原呼吸困難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很多人都在這中醫診所看好的大里噁心看什麼科 北屯打嗝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dd35qd66d 的頭像
    qdd35qd66d

    3C試用分享.

    qdd35qd66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